2015/01/29

-------------------------------------最原始的蛾類-------------------------------------

陳佩琪、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來見見世界上最原始的蛾吧!

        2014年9月,居住在澳洲昆士蘭的昆蟲學家Dr. Dave Rentz在他的部落格(BunyipCo)所寫的文章〈A most primitive moth〉(1),分享給遠在台灣的好友楊正澤教授,這是一篇介紹目前已知最原始蛾類-小翅蛾科(Micropterigidae),此科相近的化石種可追溯至1.2億年前(大約是白堊紀前期)。

        小翅蛾科的蛾體形小,有毛茸茸的頭,金黃閃亮的體色,全世界有130種(2)。Dr. Rentz等人在昆士蘭州海拔約700公尺的路易斯山(Mt. Lewis),巧遇到這一大群有「黃金物種」(golden species)之稱的Sabatinca sterops Turner, 1921。

「黃金物種」之稱的S. sterops (圖片來源:Dr. Dave Rentz
        S. sterops從頭至翅末端僅2.5mm。成蟲以花粉或蕨類孢子為食,而幼蟲則鮮少被發現,倒是有人曾在朽木發現幼蟲的蹤跡。十分難以想象如此微小的幼蟲能生存在雨林的乾土中,也許是仰賴苔蘚植物或者其他生存在岩石上、樹枝中的植物維生。雖然文獻中表示,遇到S. sterops大族群並非難事,但目前相關研究甚少,還留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也似乎為S. sterops添加了幾許神秘色彩。

鱗翅目特徵
        鱗翅目包含蛾類與蝶類,全身含翅皆被鱗毛或鱗片覆蓋,使得不同種鱗翅目昆蟲展現不同的色澤與斑紋。成蟲口器一般為虹吸式口器,以吸食露水、花蜜為食。原始的鱗翅目類群具大顎與咀嚼式口器,以花粉為食。另外,竪立的鱗毛、前後翅的形狀相近、翅脈脈相相似等特徵,都是被判斷為鱗翅目演化初期的原始特徵!

台灣的原始蛾類
        台灣也有原始蛾類,根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除了小翅蛾科有11種,還有卵翅蛾科(Neopseustidae)的台灣卵翅蛾 (Neopseustis meyricki, Hering ,1925),是目前台灣僅有紀錄到的1屬1種,其生活史與生態仍待我們去研究。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
審校:楊正澤

參考文獻:
  1. A Most Primitive Moth
    http://bunyipco.blogspot.tw/2014/09/a-most-primitive-moth.html
  2. Zborowski P, Edwards T, 2007, guide to Australian moths, CSIRO Publishing, Collingwood, Vic.
  3. Davis, D.R. 1975. Systematics and zoogeography of the family Neopseustidae with the proposal of a new superfamily (Lepidoptera: Neopseustoide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USA.(http://www.sil.si.edu/smithsoniancontributions/Zoology/pdf_hi/SCTZ-0210.pdf
關鍵字:
         小翅蛾科、鱗翅目、原始蛾類

黃斑黑蟋蟀

雄成蟲
種名: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 1773)

中名:烏龍仔、赤羌仔(台語發音)、黑蟋蟀、雙斑蟋蟀

形態:
        雄蟲體長21-27 mm;全體黑色,翅棕色至黑色,翅基部具黃斑;一般棕色型稱赤羌仔,黑色型稱烏龍仔。頭圓形,稍短,比前胸背板稍窄或等寬。

棲所特性:
  • 土地利用型:
        主要分布道路系統兩旁邊坡或綠帶或都會區街道邊之路樹植穴或雜物區或安全島(佔56.7%),其次為校園及住宅等人工密集棲所。南部地區如新化、玉井等地丘陵邊的農作區,是台南新化、鹽水一帶鬥蟋蟀材料的來源地。台20公路擴寬初期(1995),黃斑黑蟋蟀棲息在路邊新形成的帶狀草生地呼喚、求偶,數量可觀,第二年便不復舊觀。都會區綠帶常見此情形。
  • 地表狀態:
        道路系統常在柏油路邊之裂縫,多為石礫地,一般具有較稀疏短草之地被,街道旁之雜物等人工產物長期堆積處。

聲音特性:
        呼喚聲,每一唧聲5個脈衝,振幅固定。頻率範圍3.0-3.5KHz。 



世界分布:
        普遍分布。

台灣分布: 
         普遍分布。
剛羽化成蟲,翅色未黑 
在其棲息的洞口鳴叫  廖一璋 攝
若蟲



2015/01/28

台灣大蟋蟀


雄成蟲
種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中名:土伯仔、肚扒仔、土猴(台語發音)、大蟋蟀、巨蟋 

形態:
        雄蟲體長32-45 mm;身體黃褐色,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前足脛節端刺粗短稍扁,雌蟲產卵管短。 
雌(左)雄(右)成蟲在沙箱中挖洞
生態:
        本種是台灣唯一挖地道的蟋蟀,據1994-1996南投樣區調查發現,每年約在11月至第二年1月孵化之若蟲會鑽出土表,並挖一出口,表面可見土塚,出口孔徑約1-2公分,蟋蟀逐漸發育,若蟲期約200-270天,直到9月起陸續有成蟲出現。雌雄交配後,雌蟲將卵產於隧道中,每年6-10月為產卵期,每一雌蟲約產150-200粒,卵產在洞中,卵期近30天。

若蟲在沙箱中隧道底部
棲所特性:

  • 土地利用型:
        目前調查以校園公園棲所最多,約佔46.3%,其次為農作區,約佔24.1%。中興新村光復國小操場及教室後面與圍牆旁空地,雲林虎尾拯民國小校園。另一主要棲所,農作區方面,如台158公路(3公里處)雲林台西附近蘆筍田或休耕花生田及雲林崙背草湖附近河床廢瓜田尚有大量族群。台南玉井大內等地芒果園。 彰化竹塘之醒靈宮後面老榕樹及台南善化指陽宮之大樹及台南西港之老榕樹樹傘下,南部糖廠廠區、公園及運動場。

  • 地表狀態:
         大部分為乾燥之砂質土(佔38.8%);無植物群落覆蓋,近植物根部較易發現。目前少數不當填土及整地工作,可能造成地表狀態之影響。
雄成蟲日間自洞口爬出
聲音特性:
        本種發音時間,一般自黃昏(17:00-19:00)到次日清晨(00:00-03:00),視天候而異。應屬長喞聲型,一次長喞聲常超過93個脈衝,頻率範圍在3.2-5.0KHz之間。 


世界分布:
        中國大陸、台灣、菲律賓、爪哇、蘇門達臘、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

台灣分布:
        主要為中南部地區分布,本調查結果,最北在苗栗頭份之永和山水庫。據報楊梅某校園曾有台灣大蟋蟀,經調查並未發現。
雄成蟲
搬油菜苗入洞
灌水後若蟲爬出洞口

2015/01/16

自己種菜很健康,但是「徒手抓蟲」安全嗎?

賴雁蓉、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陳佩琪、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林鶯熹∣元培科技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

        聯合國將2014 年定為國際家庭農耕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 IYFF),希望保護家庭式的農業生產來保障糧食安全。基於 吃的健康及「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的永續經營,台灣許多家 庭農耕轉向有機農業栽培,在不灑農藥的情況下,以徒手抓除害蟲, 是安全的嗎?如何與昆蟲為鄰,建立正確昆蟲防治觀念,正需要我們好好思考。

        在今年的五月份,TVBS 新聞台在「一步一腳印」的節目中播出了「鍾茂樹老師」的專訪(7)。鍾茂樹先生是宜蘭縣鄉土文學的教師, 同時,他也是一位積極推廣有機農業的專業農夫,他執著於研究有機 肥料。過程中曾經歷多次失敗,卻從未放棄,還使得他重回校園學習 農業知識。正因為他長期的耕耘與堅持,而在當地享有盛名,有人稱 他「宜蘭有機大哥大」。專訪報導中,帶領觀眾一窺鍾老師實行有機 農業的整個過程。鍾老師使用落葉、稻殼、米糠和過期的乳製品,來 做有機堆肥。每一批都需要經過混合堆積、靜置和翻堆等繁複的手 續,且必須經過六個月後才能完成,種種過程中都可見鍾老師對有機農作與善待土地的堅持。但因為堅持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當遇到作物 上有害蟲的時候,鍾老師採取的作法便是徒手一一抓除。自己種菜真 是最健康不過的選擇,但「徒手抓害蟲」是否安全呢?這一幕也許瞬 間過了,但是對於媒體報導的專業性,卻因此打了問號與折扣。在昆 蟲專家眼中,那隻是毒蛾科(Lymantriidae)幼蟲,對人有毒害!目前,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TaiBIF)紀錄台灣的毒蛾科共有 24 屬 107 種 (3)。

徒手抓毒蛾幼蟲須考慮安全性 (圖片來源:TVBS 新聞台) 

        有機農業報導農作物因栽培方式而增加昆蟲的危害,為了除去害蟲,以人為方式減少損失,或避免血本無歸。例如:去年六月,因世 界麵包冠軍吳寶春採用有機香蕉而聲名大噪的張萬燕,也是實行有機農作(6)。在高雄旗山的張萬燕種植香蕉長達 40 年,當地人稱他「香蕉天王」。他因八八風災而決心轉型為有機耕作,也讓他開啟了事業的高峰。同樣因有機栽種而拒絕使用農藥,因此,在栽植過程中要注 意蟲害。例如:要時時注意葉子的多寡,把葉子割少一點,防止象鼻 蟲生蛋,或是時常要在大太陽下徒手抓蟲等。然而,根據蘇和趙(2011) 所描述香蕉假莖象鼻蟲和香蕉球莖象鼻蟲兩種香蕉害蟲,前者主要危害在成蟲產卵於香蕉假莖,幼蟲蛀食假莖,使得蕉葉枯黃;後者則為成蟲將卵產於球莖周圍,幼蟲孵化侵入球莖內部,造成香蕉植株萎凋的現象(1)。所以,割除葉片可能降低光合作用,卻不能減少這兩種靠假莖或球莖生存的象鼻蟲。

        另有一例,在南投中寮鄉永福村「崩埤」地區種植「無農藥柳丁柑橘」的朱昌輝,種植果樹而不使用農藥,對農家來說是項嚴苛的挑戰。過程中,朱昌輝和他的家人徒手掃除對果樹有危害的昆蟲,例如:天牛幼蟲和椿象等(5)。遠在金門實施有機蔬菜種植的李志偉在完全不使用農藥的前提下,除了使用防蟲網包圍菜園之外,還要徒手抓 除菜園中每一隻斜紋夜盜蛾或小菜蛾,而蚜蟲則是在採收蔬菜之後再 一一刷除(4)。如此一來,種植過程中,光是抓蟲就耗費許多時間與勞力,但李先生仍是繼續堅持著他堅信的良心事業。

        在前述的媒體報導中,都很一致地肯定堅持有機農作的農民的貢獻,善待土地、勇於嘗試和努力不懈的精神等等,這些寶貴的精神確 實非常值得讚揚。但是徒手清除昆蟲,則有安全性的問題要注意。以鍾茂樹老師的例子來看,在專訪的影片裡面,鍾老師徒手抓除的是「小白紋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的幼蟲。終齡幼蟲的特徵是背上的4叢黃色毛叢、頭部前方有兩束黑色毛叢,其幼蟲身上的毒毛會造 成皮膚過敏,紅腫或發癢。此外,卵上亦覆有雌蛾體毛,不慎觸碰也 會造成不適。一般來說,有毒的毛蟲身上會有數以萬計的中空性毒 毛,內含毒液,若不慎遭刺傷,就會出現搔癢、水腫、紅斑等症狀。 因此,在摘除蟲卵、幼蟲時,應戴上手套或使用夾子等工具,盡量避免徒手清理,避免傷害。

小白紋毒蛾幼蟲 范義彬博士 提供

        另外,尋求專業機構,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或是農業改良場。透過諮詢輔導專家的協助,相信在享受有機農夫快樂之餘,也多了一份正確的農業生態知識。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共存的昆蟲防治觀念(2)。(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
審校:黃俊儒、林鶯憙


參考文獻:
  1. 蘇慶昌、趙治平。2011。香蕉主要害蟲簡介。農業世界 336: 41-45。 
  2. 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http://web.tari.gov.tw/techcd/ 
  3.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TaiBIF) http://taibif.tw/ 
  4. 2007/06/01 PeoPo:青年農夫李志偉用手抓蟲完全不用殺藥劑 http://www.peopo.org/news/1767 
  5. 2008/11/04 自由時報:徒手抓蟲、與颱風奮戰過程辛酸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55599/print 
  6. 2013/06/04 東森新聞:張萬燕徒手抓蟲不噴藥!造就吳寶春最愛的有機香蕉田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04/217730.htm 
  7. 2014/05/04 TVBS:【一步一腳印】友善農夫土地老師 http://www2.tvbstv.com/entry/530367 
知識格子舖
毛毛蟲皮膚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 

        毛毛蟲皮膚炎為過敏反應,好發於春季和夏季,時值毛毛蟲的繁殖季節。直接接觸毛毛蟲的毒毛,或碰到飄散在空氣中毛毛蟲的刺毛或鱗粉等過敏原(allergen)時,身體將過敏原當作外來入侵物。過敏原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 抗體結合,刺激肥大細胞(mast cell)釋放組織胺(histamine)等發炎物質,而引發過敏反應。造成患者在頸部、手臂、胸口和肩膀部位,產生紅斑、紅丘疹或水泡。有些人會感到劇烈搔癢、灼熱或刺痛。有時因抓癢而破皮,引發二度細菌感染等併發症。可給予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或類固醇(steroid)等藥劑治療。

(參考網站:http://www.p-skin.com.tw/procedure_show.php?show=127)

關鍵字:

有機農業、蟲害防治、專業諮詢 

延伸閱讀:
  1. 楊正澤、郭雅惠。2004。由生物多樣性談田間管理。農業世界雜誌 249: 10-29。
  2. 蔡尚悳、楊正澤。2004。農業生物多樣性之面面觀。農業世界雜誌 249: 40-47。
  3. 秦思原、陳明義、楊正澤。2004。農業昆蟲生物多樣性的省思-荒廢與耕作。
  4. 農業世界雜誌 249: 56-65。
  5. 楊正澤。2005。農莊生態圈-生產、生活與昆蟲。農業世界雜誌 266:76-80。
  6.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

2015/01/15

掃網影片教學-冬季版

2015年01月08日,兩位碩一研究生隨楊正澤教授前往合歡山作昆蟲採集。
在第一站魚池鄉蓮華池的木屋教室,楊教授看學生掃網動作生疏,便傳授了一些技巧。
就讓我們藉由紀錄影片來看看掃網的姿勢和注意事項吧!
*右下角可設定HD畫質


 1. 握把長度隨身高調整,以手自然下垂可接觸地面為準。
 2. 掃網速度快慢沒有一定要求,找到自己的掃網頻率、確實掃網才是最重要的。
 3. 一個區域可用20網為一個單位,重覆掃網三次。若場地較大,可增加重覆次數。
 4. 掃網路線以能代表此區域作劃分。
 5. 掃網完畢,將蟲網在空中揮舞幾次,讓蟲困在網子末端。
 6. 每一單位的標本都用一個夾練帶分開保存。
 7. 採集物潮溼可丟入報紙吸水。
 8. 採集袋為避免搞混,除記錄在袋上之外,亦可寫紙條丟入袋內。
 9. 將標本抖入袋中時,袋口往下。
10. 封口時,略斜向一邊。 

此影片為隨手記錄,期待春夏季可以重新錄製更清晰、完整的教學影片!
有任何疑問、建議,請向我們提出,也歡迎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