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
食蟲文化與民俗資源保育(上)
楊正澤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一、人類吃昆蟲的文化與起源
地廣全球,時貫古今,昆蟲在人類的食譜佔有重要地位是眾所皆聞,有些耳熟能詳,有些至今猶烈,Vincent M. Holt(1885)在其書中道盡了歐洲人在前耶穌時代對昆蟲的態度,其書中(32頁)提到「由地球的各角落顯示,吃昆蟲,在古代與現代皆然」。
人類吃昆蟲源自祖先的傳承,Skinner and Smithers(1990)提到blue monkey或Samango
monkey,主要為食果者(frugivorous),也經常吃昆蟲,尤其是鱗翅目幼蟲的毛毛蟲(caterpillar),Chacma baboon,絨毛猴(Vervet monkey)和上述blue
monkey一樣因掘取樹根太花時間,所以儘可能只吃植物的地上部,如葉、果等部位,有時獵捕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但只佔1.0%左右,其中昆蟲是主要食餌類群,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曾以此絨猴捕食螽蟖的珍貴鏡頭為雜誌封面。胃含物分析中能辨認的昆蟲食物包括蝗蟲及白蟻。很多研究也發現很多種靈長類有很多吃昆蟲的紀錄。
靈長類吃的昆蟲通常是當地豐富的物種,這類昆蟲也提供重要的能量及蛋白質來源,是生態系的基石種(key
stone species),但吃昆蟲卻只是少數的單一事件,因此,Hamilton(1987)認為,現代人過量攝取糖與肉的理由,一部分是因為我們是靈長類祖先預定的食譜(dietary predilection),古早時期人類的食譜中重要的部份可能包括昆蟲,尤其是毛毛蟲、蝗蟲、及有翅的白蟻(Morris, 2004)。
人類演化過程的狩獵(hunting)、採集(gathering)及肉食(scavenging),好像忽略了的昆蟲部份(Diamond, 1991; Foley, 1987; Jones et al., 1992; Ingold, 1994)。Bodenheimer(1951)的《昆蟲當做人類食物》(Insects as Human Food)一書中驚人的記載了,昆蟲當作早期人類的食物,這和現代討論人類吃昆蟲一樣不受重視,全世界許多民俗文化中,餐盤出現昆蟲、蜘蛛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譜一事,令人驚訝。這類的文獻散在「吃蟲」這樣的書籍文獻中,或旅遊、自然及人類學的文章中,Bodenheimer(1951)之經典大作囊括大部分的資料、數據,指出最早只聚焦在蝗蟲、蟬及一種天牛(Cerambyx cerdo)的幼蟲。
當時供人類食用的昆蟲約有500多種,260屬,70科,如今最多可能達到1,000種的昆蟲,遍布世界各國橫跨澳洲原住民、非洲人民、亞洲及美洲。江堯樺(1999)據新近統計的資料顯示,人類可食用的昆蟲370餘種,據Peter
Manzel and Faith D’Aluisio(1998)記載全世界共計1,462種,但有些國家吃相同一些物種會有重複計算情形,因此可能為1,417種,單亞洲可食用者249種,美洲最多為573種,非洲僅略少約50種,涵蓋目科(Ramos-Elorduy, 1998)。
表一、世界各大洲可食用昆蟲種數及食蟲國家數目(據Peter Manzel and Faith D’Aluisio, 1998)
世界各洲
|
記錄種數
|
%
|
吃昆蟲國家
|
%
|
Africa
|
527
|
36.04
|
36
|
31.86
|
America
|
573
|
39.14
|
23
|
20.00
|
Asia
|
249
|
17.03
|
29
|
25.60
|
Australia
|
86
|
5.88
|
14
|
12.39
|
Europe
|
27
|
1.86
|
11
|
9.73
|
Total
|
1,462*
|
100.00
|
113
|
100.00
|
*Some species occur on more than one continent, hence, this number is
higher than 1,417
最近10年「文化昆蟲學」(Culture
Entomology),成了昆蟲學的分支科學,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聲中,以「吃昆蟲」當做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永續目標及旗幟都是可行的方向。目前甚至研究人類吃昆蟲的健康問題,可見其完整的學術內容與價值,使「吃昆蟲」漸為現在人接受,有些報告發表在Journal of Food Insects Newsletter(1988)。最早的是Gene Foliart(De Foliart, 1989(22-26頁); 1999(23-40頁); Van Huis(6-8頁))等報告中提到。
Peter Manzel and Faith D’Aluisio (1998)以彩色圖示各種昆蟲料理方式及成品,展示的昆蟲料理照片精美,看了之後不會有噁心的感覺,反倒令人食指大動,口水直吞,照片均採用各國特色的景觀為背景,例如一盤炸蟋蟀,炸毒蝎的背景便是泰國特有的佛教寺塔,而澳洲的香悶蠐螬擺放在翠綠的芭蕉葉上,背景是一片熱帶雨林。編排方式依各國別順序,介紹其地方民俗特色,顯然世界吃昆蟲的國家遍及各洲大陸,朱教授(1990)在有用昆蟲研討會上以「台灣有用昆蟲之開發與展望」為題,精闢的解說中提到吃昆蟲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可惜未見引用文獻無從參考,筆者1999年曾在加拿大渥太華皇家博物館展覽場中看過Peter Manzel and Faith D’Aluisio
(1998)《Man eating bug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ating insects》一書共計 191頁,整理數段文字,之後求此書而不可得,懊悔不已。某日得知楊曼妙博士蒐藏此書冊,得其應允慨借該書參考,因此得以整理許多數據,包括世界各大洲吃昆蟲國家之分析,其中非洲吃昆蟲的國家有36國最多,亞洲有29國居第二,美洲(主要在南美)略少只有23國,澳洲地區(含大洋洲)共有14國,歐洲也有11國(Australia;Botswana;Cambodia;China;Indonesia;Japan;Mexico;Peru;South Africa;Thailand;U.S.A.;Uganda;Venezuela),全球共計113國有吃昆蟲的記載。
表二 、食用昆蟲分類及其味道 (after Ramos-Elorduy, 1998)
目 名
|
科 名
|
英 名
|
中 名
|
味 道
|
Hymenoptera
|
Formicidae
|
Ants
|
螞蟻
|
甜堅果(sweet, almost
nutty)
|
Lepidoptera
|
Saturnidae
|
Black witch
moth larvae
|
黑目天蠶
蛾幼蟲
|
鯡魚味(herring)
|
Coleoptera
|
Curculionidae
|
Central agave worms
|
花豆味(kidney bean)
|
|
Lepidoptera
|
Pyralidae
|
Corn earworms
|
玉米穗蟲
|
榛果玉米(corn on the
cob)
|
Orthoptera
|
Gryllidae
&Acridae
|
Crickets&
grasshoppers
|
蟋蟀及蝗蟲
|
mild, taking
on surrounding flavors
|
Odonata
|
Dragonfly
larvae and other aquatic insect larvae
|
蜻蜓幼蟲
|
魚味(fish)
|
|
Coleoptera
|
Leaf-footed bugs
|
金花蟲?
|
很甜的南瓜味
(very sweet
pumpkin)
|
|
Nopal worms
|
炸馬鈴薯(fried potato)
|
|||
Red agave worms
|
辛辣(spicy)
|
|||
Hemiptera
|
Pentatomidae
|
Stinkbugs
|
椿象
|
蘋果味(apple)
|
Isoptera
|
Torrmitidae
|
Termites
|
白蟻
|
核果味(nutty)
|
Tree worms
|
醃豬(肉)皮(pork rinds)
|
|||
Homoptera
|
Membracidae
|
Treehoppers
|
角蟬
|
酪梨-炸南瓜(from avocado
to fried zucchini)
|
Hymenoptera
|
Vespidae
|
Wasps
|
胡蜂
|
松子(pine nuts)
|
Hemiptera
|
Napidae
|
Water boatmen (adults)
|
松藻蟲
|
新鮮魚(fish (when
fresh)),
乾燥蝦(shrimp (when
dried))
|
Hemiptera
|
Napidae and
Corrixidae
|
Water boatmen
and backswimmer eggs
|
松藻蟲及
仰泳椿(卵)
|
魚子醬(caviar)
|
White agave worms
|
脆皮豬肉(crackling)
|
|||
Coleoptera
|
Tenebrionidae
|
Yellow
mealworm beetle larvae
|
黃麵包蟲
(幼蟲)
|
全麥麵包(whole wheat
bread)
|
二、各國吃昆蟲簡介

以下就部份相關資訊明確的國家列出如後:
(一)大洋洲
新幾內亞:
Nick upton 2001年11月28日在台大動物系演講,影片中提到: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棕櫚象鼻蟲(palm
weevils),由Nick Upton 的影片顯示黑色的象鼻蟲成蟲形態和台灣的竹子筍龜很像。當地人在樹幹砍出一個缺刻,吸引成蟲來交配產卵,幼蟲在棕櫚樹幹中生活,原著民以耳附在樹幹上找尋蟲跡,一旦聽到幼蟲取食聲音,砍開棕櫚樹幹抓蟲,首先擠出蟲油供藥用,幼蟲包在芭蕉葉中在火上烤20分鐘,成為珍貴又可口的食物。腹脹時以蟲油塗抹在肚皮,並喝上一口,可以治病,僅供參考。
(二)亞洲
1.
泰國:
Discovery「昆蟲帝國」報導泰國以竹筒養蟲賣到夜市生食或油炸,另外曼谷夜市美食街,龍蝨及田鱉水蟲及大蟋蟀均在夜市油炸香酥點心,賣的人成堆出售,吃的人津津有味。在許多地方的夜市及菜市場均有連鎖的「昆蟲零食攤」,各式各樣的有名零嘴就這樣名傳千里,揚名國際。
2.
中國:
昆蟲菜餚-豆丹

據江堯樺(1999)豆丹的食用方法極為簡單,將從田地裡捕捉回來的豆天蛾幼蟲用剪刀剪去頭部,擠壓幼蟲,內臟溢出將雜物沖洗掉,用水將內臟洗入容器內,加熱至沸騰;另一種方法和前一種方法是先將幼蟲用開水燙死,其他程序不變,如圖1。加熱過的內臟連同湯即可烹調食用或置入冰箱內冷藏。
常見料理方式有以下幾種:燒湯、作湯圓、餃子餡,冬天的火鍋,烹調時不必添加味精,老熟幼蟲已進入前蛹在犁地時捕捉,用水清洗、晾乾,置入油鍋煎熟,連皮皆可食用,香脆可口,和上述烹調方法口味大不相同。大盤豆丹、即將豆丹、海鮮、蔬菜混合同燒、真可謂是山珍海味了,其吃法已向多樣化發展。
出售商品之包裝十分簡樸,有竹器、筐簍、紙箱、塑料編織袋,不用黏貼商標,一看便知,一聞即曉。
看準市場需求高,行情看漲,商人從外地找尋貨源,進行長途販賣,近從省內,遠從河南、安徽等地運來大量的豆丹,於是榆綠天蛾Callambulyx tatarinovi (Bremer et Grey)、白薯天蛾Herse convlvuli(Linnaeus)、洋槐天蛾Clanis deucalion(Walker)的幼蟲亦不乏混雜其中,因此享用豆丹之前要認識豆天蛾。昆蟲分類鑑定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食用昆蟲是人們征服和改變自然生態最原始的有效途徑之ㄧ(江堯樺,1999),因為食蟲的習俗需要大量昆蟲如豆天蛾等因此造成收購害蟲,藉此達到法規防治效果,不但有利於保護環境或減少污染,同時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等各項優點,值得推廣並加以開發新產品,在休閒農業內容的規劃上增添創意,一舉多得。
據悉大陸的昆蟲科學家為此吃昆蟲的企業,著手進行相關研發工作,江堯樺(1999)列舉如下:(1)誘蟲和集蟲方法研究;(2)人工飼養名貴昆蟲;(3)可食昆蟲烹調技術研究;(4)食用昆蟲加工技術研究;(5)昆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研究,注重保護生物多樣化和力求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陸已開發以昆蟲為原料之產品共計20餘種。1996年10月29日在武漢召開中國資源昆蟲開發研討會為昆蟲產品打下堅實的基礎。(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