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端午節談昆蟲(七)-「街角遇見蟲」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

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為什麼是昆蟲

        昆蟲佔動物種數的 75 ~ 80 %是眾人皆知,昆蟲種類繁多,2003 年掌握的資料,有些昆蟲學家估計昆蟲種類可能有 800 萬種,而現在全世界已知的種類才有 95 萬種左右。台灣已發表的昆蟲 2001 年統計約 17,634 種(楊正澤,2001), 2006 年國科會科學季「生物多樣性台灣」展覽統計資料約 19,630 種,就已發表種數之百分比 10-15 %來估計,台灣應有昆蟲約 18-20 萬種。目前約有 60 位昆蟲分類學家從事昆蟲分類及資源調查工作,如果分配工作,每人要負責 3,000 種;若以每年 30 種的速度,每人要工作 100 年才能完成配額,若要 30 年完成,每人每年要負責完成 100 種,對昆蟲資源的調查,可謂杯水車薪,緩不濟急。才分析完上述資料,上網 TaiBNET 出現種數 21,493 種,資料庫共有 157,164 筆。

昆蟲適應生存演化與多樣性(資料來源:楊正澤) 
        在校園或公園,甚至在自家庭院,蹲在地上觀察,往往發現一隻隻的小動物在其間穿梭,有蝸牛、蜘蛛,還有各式各樣的小昆蟲。這些昆蟲,你都認識嗎?牠們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在校園內,住家附近的小生態系中,牠們又扮演什麼角色?昆蟲是自然觀察的好素材,人類自古與昆蟲的關係無所不在,包含基本生活的食、衣、住、行乃至休閒育樂。

        在「飲食」方面,世界各大洲共計113國有吃昆蟲的記載。另外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三的人直接或間接使用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確定的昆蟲藥材之種類為17目70科以上,重要的蟲類藥用有家蠶、蟬、蜚蠊、胡蜂、蟋蟀等,目前甚至研究人類吃昆蟲的健康問題,使「吃昆蟲」漸為現在人接受。

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食蟲文化(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在「衣著」方面,可追溯至「嫘祖教民蠶桑,治絲繭以供衣服。」至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但會紡絲的昆蟲不只是蠶,還有無翅亞綱的纓尾目(Thysanura)之衣魚,用紡絲引導雄蟲來「吃」吞精胞,達到交尾目的;直翅目的蟋螽(Grylloacrididae)挖土洞吐絲固形,在土洞中越冬;紡足目(Embioptera)、脈翅目(Neuroptera)草蛉(Chrysopa sp.)雙翅目和膜翅目的幼蟲均會紡絲結繭。

        在「居住」的方面,人類現代生活利用自然界動物生存所演化出來的建築,稱為演化建築(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或演化材料(evolutionary materials),以昆蟲的巢材為結構及室內設計為理念的仿生展示,是每一個博物館包括自然史及工業設計等展示主題之一,主要以白蟻、蜜蜂、胡蜂、螞蟻等社會性昆蟲為主。利用自然演化出來的概念可以節能,創意生活,豐富人類居住文化,所以以昆蟲為師設計建築成為「巢流」。

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居住文化(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在「行動」的方面,許多學習自昆蟲的「行動文化」,最為熟知的是機器人的研發。機器手臂是利用節肢動物的肌肉及神經系統控制關節的連接,使機器人手臂能全方位活動的基礎。利用昆蟲的六足運動模式,三點決定一平面,可以使機器人較平穩不間斷地快速前進。另外,翅的構造常被討論,其結構與飛行能力的生物物理學議題一直是熱門的研究題材,例如金龜子後翅fold and unfold提供太空科學中無人駕駛太空站或登陸在外星球自動展開的參考模型;用雙翅目昆蟲飛行概念設計的小型機器人可以應用地震救災及災害偵測。蝗蟲的跑跳飛(run jump fly)常是研究昆蟲運動行為的模組及機制的材料,尤其後足的跳躍。

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行動文化(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在「休閒育樂」方面,由琴(吟唱興頌蟲為題)、棋(博奕養性蟲為棋)、書(差詞遣字蟲為師)、畫(圖藝彩繪蟲傳情),開啟現代生活中昆蟲之休閒利用。唐朝就有飼養蟋蟀欣賞鳴聲,到了宋朝才轉而鬥蟋蟀。與大陸鬥蛐蛐不同,台灣鬥蟋蟀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黃斑黑蟋蟀(烏龍仔)。另外,台灣還有灌台灣大蟋蟀童玩。在藝術創作方面,齊白石、江寒汀的草蟲寫生畫,到現代李轂摩大師書畫中的昆蟲,皆能生動融入景象。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館收藏國寶之一,「翠玉白菜」玉雕作品上的蝗蟲與螽蟴,則象徵多產,祈願能多子多孫。余燈銓先生的裝置藝術作品有一座是孩童提水壺灌蟋蟀(土伯仔)的雕塑,座落在台中市自由路與公園路口最繁忙的一個角落,也是佳作。

蟋蟀是常見鳴蟲之一,灌肚伯仔(臺灣大蟋蟀)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關鍵字:

昆蟲多樣性、人類生活、文化價值

延伸閱讀:
  1. 楊正澤(2003)昆蟲與休閒利用。台灣生物多樣性年刊2: 13-23。
  2. 楊正澤(2007)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食蟲文化與民俗資源保育(上)。農業世界雜誌 282: 92-98。
  3. 楊正澤(2007)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食蟲文化與民俗資源保育(下)。農業世界雜誌 283: 72-78。
  4. 楊正澤(2007)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民俗昆蟲資源與保育-藥用養生文化(上)。農業世界雜誌 284: 98-102。
  5. 楊正澤(2007)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民俗昆蟲資源與保育-藥用養生文化(中)。農業世界雜誌285:86-93。
  6. 楊正澤(2007)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民俗昆蟲資源與保育-藥用養生文化(下)。農業世界雜誌 286:72-78。
  7. 楊正澤(2008)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衣著文化」蠶的哀怨 絲的高貴。農業世界299:91-97。
  8. 楊正澤(2008)昆蟲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陸海空「行動文化」--蠕爬跑跳、浮游划潛、飛翔攀附。農業世界 302:80-87。

----------------端午節談昆蟲(六):來無影去有「蹤」的怪客--小黑蚊-----------------

施昌良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喜歡到山區踏青的朋友們應該對於數量不少、形影飄忽的「蚊子怪客」深有所感!因為,這些怪客體型細小卻胃口極佳,總在大家駐足觀賞美景時親吻雙腿,短暫接觸後,留下紅腫大包做為禮物!

        其實,這些「蚊子怪客」不是蚊子,而是雙翅目蠓科鋏蠓屬的台灣鋏蠓 (Forcipomyia taiwana),大家較熟悉的稱呼是「小黑蚊」,也稱作「小金剛」。鋏蠓屬在台灣共有24種,幸好,只有台灣鋏蠓及三地鋏蠓兩種嗜吸血液。台灣鋏蠓(小黑蚊)是危害嚴重的微小吸血昆蟲之一,所以,現在已經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臭名」了!又因為體長只有1.4公釐左右,雌小黑蚊叮咬人時不易被察覺,待感覺痛癢時,小黑蚊早已飽食血餐飛離現場,只留下奇癢無比的紅腫及過敏反應,嚴重時則需要就醫診治。另外,2005年有報告指出約41%的人對小黑蚊的叮咬不會有過敏反應,這可能提供雌小黑蚊更多的血餐,而使小黑蚊族群更加擴大。

        小黑蚊屬於騷擾性昆蟲,因為,目前國內外文獻均未證實任何疾病會經由小黑蚊傳播,只曾經在雌小黑蚊驗出日本腦炎及B型肝炎病毒,推測可能是吸食患者的血液所致,並無傳染疾病的案例,大家可以較為放心。

小黑蚊的地理分布與吸血活動

        目前,小黑蚊只出現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作者曾在1991年參與調查台灣本島小黑蚊的分布,當時在11個縣市28個鄉鎮捕獲小黑蚊,都是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地區,只有桃園、苗栗、高雄、屏東及台東等地區未發現小黑蚊的蹤跡。但2006年再度調查時,出現小黑蚊地區已經增加到在14個縣市125個鄉鎮,只剩屏東與台東2處「淨土」,而且,分布的海拔高度已經達到900公尺。2012年時,台東及屏東也發現小黑蚊的蹤跡,至此,台灣各縣市均納入小黑蚊的「管區」。探究其原因,應該與發展休閒觀光產業以及車輛攜帶傳播有關。近來,休閒觀光已逐漸形成風氣,假日時,各觀光勝地吸引人潮旅遊而提供小黑蚊大量血源,另外,遊客上下車或打開窗戶時,小黑蚊就進入車內,使得小黑蚊藉由車輛的攜帶到處傳播擴散。

        小黑蚊是日行性昆蟲,且雌小黑蚊嗜吸人血。經作者調查,小黑蚊自早上7點多開始有吸血活動,隨著日出時間的增長,吸血活動也增加,因不同季節的溫度變化,其吸血高峰有所不同,整體而言,以中午至下午3點為吸血高峰,直到日落天黑,小黑蚊才停止吸血活動。

小黑蚊的生活史及孳生處

        成蟲的棲息地在矮灌木叢、雜草及竹林等,懷卵的雌小黑蚊會在棲息地附近,選擇有藻類滋生且光亮的場所產卵。小黑蚊的幼蟲為陸生,和生長在水中的蚊子幼蟲大不同,小黑蚊幼蟲的食物為藍綠藻或綠藻,幼蟲孳生的地方為一般為濕潤有長青苔,且有遮蔭處的地方,如竹林、菜園、檳榔園、茶園、花圃、盆栽、住宅旁的青苔處及溪流旁。

        以藍綠藻在25℃時飼育小黑蚊時,其生活史約12-15天,其中,卵期2-3天,幼蟲期7-9天,蛹期3-5天,成蟲壽命約22天,卵孵化後會留下拖鞋狀的卵殼。

小黑蚊生活史包含卵、幼蟲、蛹、成蟲,幼蟲孳生源一般為濕潤長有菁苔的遮陰處,
雌蚊嗜吸人血,叮咬處會產生紅腫和過敏反應。
(圖片來源:施昌良攝)
小黑蚊的密度等級及防治

        在小黑蚊危害程度的分級上,國內從事小黑蚊研究的學者專家已達成共識,是以人的一隻裸露小腿誘集小黑蚊20分鐘所調查的蟲數為依據,分為無危害(0隻/20分鐘)、輕度危害(1-5隻/20分鐘)、中度危害(6-20隻/20分鐘)、中重度危害(21-50隻/20分鐘)、嚴重危害(51-100隻/20分鐘)及極嚴重危害(>100隻/20分鐘),共6個等級。小黑蚊在田間的族群密度受氣候因子的影響很大,如果氣候持續乾旱,那麼小黑蚊的密度通常處於低密度甚至為零。至於梅雨季過後,因為水分提供了青苔的生長,使得小黑蚊幼蟲的孳生源暴增,小黑蚊的蟲數因而急遽增加。

        防治小黑蚊不只從成蟲著手,幼蟲的防治更加重要。在成蟲方面,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提供血源,建議可穿著薄長袖長褲或噴塗防蚊液,若長時間待於戶外,則可塗抹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液。若是住宅、辦公室或教室的一樓,為了防止小黑蚊飛入室內叮咬,可裝設大於55網目的紗網,以便達到有效隔絕的效果。至於幼蟲方面,則以環境管理為重,若能減少青苔的孳生,就能減少幼蟲的食物源,建議可在長青苔處種植韓國草、蔓花生或耐陰植物,亦可舖木屑、碎石、翻土或保持排水良好與環境乾燥。至於在化學防治上,是從幼蟲到成蟲兩方面進行防治,幼蟲防治以殘效性噴灑為主,使用高壓噴霧機或動力噴霧機將藥劑(陶斯松、撲滅松等有機磷劑或百利普芬等昆蟲生長調節劑)水霧噴灑於幼蟲孳生源青苔上。至於成蟲則可使用熱霧機,讓微小藥霧飄散於空中,使成蟲接觸到除蟲菊類殺蟲藥劑 (百滅寧、賽酚寧、賽滅寧等)殺死小黑蚊,以「鋪天」除成蟲,「蓋地」除幼蟲的方式,達到防治的目的。

結論

        小黑蚊原本棲息於山腳下的村莊,但現今台灣過度開發,使得鄉村與城市幾無區隔,而且國人越來越重視休閒娛樂,交通也更加便利,經由人為傳播後,讓小黑蚊在近十幾年更為猖獗,終致全台淪陷。為了防止小黑蚊繼續擴散蔓延,在防治小黑蚊的工作上,需要全民投入,與政府共同努力,將個人防護、環境管理及化學防治等各種方法長期運用與執行,才能發揮具體的防治效果。

小黑蚊的防治方法(圖片來源:施昌良攝) 
關鍵字: 

小黑蚊、台灣鋏蠓、防治

------------------------端午節談昆蟲(五)-英國倫敦床蝨驚魂記-----------------------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話說2010年為執行國科會計畫,作者與同事們前往荷蘭及英國的自然史博物館進行昆蟲模式標本拍攝工作。在結束荷蘭來登自然史博物館標本拍攝工作後,隨即搭機前往英國倫敦租處。在居住數天後,男同事開始發現脖子上出現數個紅色丘疹,起初以為是天氣乾燥所引起的不適,直到隔天另一位同事亦出現了丘疹,才驚覺大事不妙,我們懷疑可能是床蝨惹的禍,大家於是開始翻動被子及檢查床架和床墊,果不其然在同事床墊上找到了第一隻床蝨,終於證實了牠就是罪魁禍首。後來另一位同事也在左邊床頭架上縫隙中找到了數隻吸滿鮮血的床蝨,作者房間在房子的另一端,很幸運地逃過一劫。

        床蝨(bed bugs)又稱臭蟲,屬半翅目床蝨科 (Cimicidae),與椿象關係最為接近,同樣具有刺吸式口器和臭腺,必要時會分泌臭液。床蝨終身無翅,成蟲體長約7 公釐,生活史可長達數個月至一年半之久。雌蟲繁殖力高,一生約可產出500顆以上的卵,卵產於陰暗隱蔽地方,約1-2個星期孵化為若蟲,若蟲立即進食,約5個星期後變為成蟲。床蝨會受人體體溫及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吸引,進而接近寄主並吸血,牠們約5-10天吸血一次,但也能數個月不進食,生命力強。因此,當我們進入一個看似乾淨的居家環境中,床蝨可能早已潛伏在內等待獵物多時。

溫帶床蝨(A)和熱帶床蝨(B)用以吸血的刺吸式口器(C)在寄主身上吸血,造成丘疹(D-E)。
(圖片來源:詹美鈴、藍惟理攝)
        床蝨一旦有機會接觸血源,會儘可能吸飽血,再躲至陰暗縫隙中躲藏,若碰巧爬到行李箱中或在停留在寄主身上,便有可能跟著旅行者四處散播。目前在香港、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澳洲、德國、英國等國家均有床蝨出現於旅館、醫院、學校、公共運輸系統等記錄。居家環境中常被發現的床蝨有溫帶床蝨 (Cimex lectularius)與熱帶床蝨 (Cimex hemiterus)兩種,其中溫帶床蝨是廣佈種,而熱帶床蝨則僅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區域,溫帶床蝨前胸背板兩側相當扁且寬,熱帶床蝨前胸背板兩側則較窄且較圓。仔細檢查後發現我們所採集到床蝨標本是溫帶床蝨,也是近年來令歐美國家頭疼且難以消滅的重要居家害蟲。

        床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環境衛生較差而曾在開發中國家大發生,但後來幾乎消聲匿跡。近十年來,在歐美國家數量急劇上升,嚴重蔓延。為何床蝨會再度捲土重來呢? 可能肇因人類的頻繁旅行,床蝨藉由人類的攜帶,透過行李、衣服或其他物品而快速散播,因此在旅館、汽車旅館及出租公寓等地方,床蝨問題特別嚴重。另外,在居家環境中,也常因帶有床蝨活體的二手傢俱、床墊及衣物等的攜入屋內,而讓床蝨有機會入侵,並可能透過房屋間的管線或空隙逐漸擴散至鄰近房屋。

        一般認為,床蝨與人的關係如此密切,應該有機會成為疾病的傳播者,如跳蚤傳播斑疹傷寒病菌等,但一直以來卻未發現有任何病菌是透過床蝨的傳播而使人類致病。近年來,研究學者在加拿大醫院裡的3位病人身上找到了5隻床蝨,而這些床蝨身上被檢驗出兩種超級細菌,一種為抗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另一種則為抗萬古黴素腸道鏈球菌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這兩種菌都是對多種抗生素具抗藥性,難以被消滅。雖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床蝨會將病菌傳播至人身上,但床蝨身上的超級細菌仍有機會透過寄主傷口進入人體。

英國倫敦住處找到吸滿鮮血的床蝨(A)及其造成的血漬(B)和床頭架上床蝨的躲藏處(C)
(圖片來源:詹美鈴、藍惟理攝)
        在英國遭受床蝨攻擊,我們向房東抱怨,他卻指責說床蝨是由我們從外地攜入,因為他的房子才剛經過除蟲公司的檢查消毒,絕無可能有床蝨存在,我們請他出示檢疫證明,且告知我們是由荷蘭直接前往英國,在荷蘭居住時,並未發生遭床蝨吸血與攻擊的情形,所以不可能是由我們帶來的。但他的態度仍相當惡劣,不僅不讓我們看檢疫證明,還堅稱床蝨是我們攜入,沒要我們賠償已算仁慈了。由於隔天我們就得返國,尚有很多事情待處理,決定不再與之爭辯。

        台灣的床蝨問題在早期也相當普遍,但後來幾乎只侷限發生於極少數軍營或環境老舊且衛生條件不佳的住宿場所。但最近也逐漸在市區的旅館與住家發現了數起床蝨騷擾問題,溫帶床蝨與熱帶床蝨兩種均曾被發現與採到,其中多起案例發現床蝨是無意間由境外被攜入。因此,記得下次若有出國機會,在回國後,回家前最好先注意是否不慎將床蝨帶回家,萬一在家中發現床蝨蹤跡時,也最好儘快通知除蟲公司協助檢視及防治,以免床蝨數量增多時,再進行除蟲工作,困難度就更高了。

        民眾若有機會前往歐美國家過夜時,如果發現身上有腫癢的紅色丘疹出現,可能就是床蝨所造成。一旦發現時,最好儘速檢查床的各個部位包括被子、縫隙、床飾、床墊、床櫃和床架等,就有機會發現血漬、蟲糞、蟲屍甚至是吸飽血的床蝨活體,然後儘快通報屋主或旅館業者,以確保自身權益。

關鍵字:

床蝨、臭蟲、半翅目、溫帶床蝨、熱帶床蝨

延伸閱讀:
  1. 用毛「感」走蟲
    http://pansci.tw/archives/10021
  2. 床蝨的安全性行為
    http://pansci.tw/archives/6442
  3. 臭蟲的逆襲
    http://pansci.tw/archives/41270
  4. Goddard, J., R.deShazo(2009)Bed bugs (Cimex lectularius)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bites. JAMA 301(13), 1358-1366. 
  5. Hwang, S.W., T.J. Svoboda, I.J. De Jong, K.J. Kabasele, E. Gogosis (2005) Bed bug infestation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Emerg. Infect. Dis. 11(4), 533-538. 
  6. Lowe, C.F., M.G. Romney(2011)Bedbugs as vectors for drug-resistant bacteria, Emerg. Infect. Dis. 17, 1132–1134. 
  7. Reinhardt, K. and M.T. Siva-Jothy (2007) Biology of the Bed Bugs (Cimicidae). Ann. Rev. Entomol., 52, 351-37. 
  8. Wang, C.L., K. Saltzmann, E. Chin, G.W. Bennett, T. Gibb (2010) Characteristics of Cimex lectularius (Hemiptera: Cimicidae), infestation and dispersal in a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 J. Econ. Entomol., 103(1),172-177.

---------------------------端午節談昆蟲(四)-蚊子與登革熱--------------------------

林鶯熹元培科技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

        民間習俗稱農曆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2015年端午節在國曆6月20日。因為5、6月時序進入夏季,天氣漸漸炎熱,蚊蟲和蒼蠅等病媒孳生,很容易傳染疾病。端午節時,古人利用懸掛菖蒲和艾草來祛邪避毒,以雄黃殺菌防病,達到消毒、防疫和防蟲的目的,以保障人們的健康,也讓我們了解在夏天注意環境衛生的重要。所以,許多習俗活動都有其特殊意義,而端午節可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登革熱(Dengue fever)為夏日常見的傳染病之一,2014年台灣的登革熱疫情,因為暖冬加上4年一次大流行的關係,病例數創12年來新高,共有15,492個本土病例。登革熱病例大約由5、6月開始逐漸增加,持續到10、11月。登革熱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所引起,而登革病毒則經由蚊子叮咬人而傳播,總共分成四種不同血清型別,每一型病毒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且台灣各區每年發生的型別不盡相同。目前,國際間並無疫苗可同時有效對付四種血清型病毒。登革熱只能經由病媒蚊傳播登革病毒,所以最佳防止登革熱流行的方式就是阻斷蚊子傳播病毒。

        在台灣,傳播登革熱的主要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為次要病媒。斑蚊的外表特徵就是在黑色的身體和腳上都具有明顯的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面具有七弦琴狀的白色斑紋,喜歡棲息於室內;而白線斑蚊則在胸部背面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線,但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兩者雌蚊皆喜歡在較乾淨的積水人工容器或積水凹洞中產卵,通常一隻雌蚊吸飽血可產一百多個卵,依保存的濕度不同,有些卵可以在乾燥後長達近半年仍具孵化能力。所以,登革熱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落實平時的孳生源清除,減少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密度。

斑蚊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期。(圖片來源:林鶯熹) 
        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增高,病媒昆蟲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在登革熱傳播循環的鐵三角:人、病毒和病媒中,如果我們可以在4、5月就開始清除病媒的孳生源,就可減少蚊蟲的產生,有效控制病媒密度,自然降低傳染病發生的機會。發動社區民眾一起清理人工容器和積水處,除了可以防止疾病的傳播,也同時達到社區環境衛生管理的目的。

        另外,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喜歡白天吸血,叮吸人的高峰約在早上9-10點及下午4-5點,此時到戶外活動,可利用防蚊液或穿著長袖、長褲,做好自我保護的防蟲措施。如同端午節灑雄黃酒和薰艾草驅蟲的意義,居家使用蚊香、殺蟲劑和捕蚊燈等器材,以防止病媒近身,就可以杜絕登革熱的感染。

        時值端午,在開心放假的同時,了解古人的習俗其實是要大家養成生活中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生活習慣,並學習疾病的預防,與做好居家和自我的衛生管理。

關鍵字: 

登革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端午節

延伸閱讀:
  1. 陳維鈞(2003)蚊子傳播登革病毒的機制,科學發展,368,54-59。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登革熱介紹
    http://www.cdc.gov.tw/home/Dengue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登革熱統計資料
    http://nidss.cdc.gov.tw/ch/SingleDisease.aspx?dc=1&dt=2&disease=061

------------------------端午節談昆蟲(三)-昆蟲學家過端午節-------------------------

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寫在前面

        一個昆蟲學家過端午節,坐看龍舟,口啖粽子,沐浴蘭菽,門飾艾蒲。一個民俗節日,有更多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關聯,傳統知識值得探討,多少生物多樣性的人文價值來自啟發?多少現代專利是古人的啟示?這個有趣的自然與人文領域,需要更多人投入。

你所不知道的端午節相關人物

        端午節的由來,在歷史上有屈原、黃巢、唐玄宗、孟嘗君、田嬰等相關人物,傳說中與端午節有關的還有白蛇傳的許仙,而與昆蟲有關的端午節故事中,尚有岩洪窩(美男子)及依嫩(寡婦),這是怎麼回事?最後兩位就是大家所不知道的端午節相關人物。預知詳情請見端午節談昆蟲(二)。

端午節五月五,怎麼叫端午又怎麼掛菖蒲

        端午節別名有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月武、五月節、五月五,端節,菖節、蒲節、蒲午,夏節、午日節、天中節、天長節、地臘節、詩人節、浴蘭節、女兒節、謝蠶神。據說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避「五」字之諱,下令把「五」改成「午」。由於這一天民間有門上掛菖蒲、艾葉之俗,又稱菖節,蒲節。由端午節有二十個別名,可見其文化多樣性及風俗與傳說的多樣,但是其核心主要是季節交換,易由天候引起疾病,加上高溫,疾病更容易傳染。若飲食不宜,也易導致生病。

季節變遷設節慶,啟動環境教育活動

        端午節傳統習俗中,除吃粽子之外,台灣人用羊帶來、(香)茅草及艾草沐浴洗臉,作者在台灣中部大甲成長過程都是如此。此外,當日中午大家在立蛋的時候,會到鐵砧山劍井,等著看鄭成功的劍浮出水面。這些節慶活動告訴你,一年中這一天的中午時段很特別,將有特別的事情會發生。此外因時節的季節變化,提醒大家要多注意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

        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袪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彩萬志(1998)書中提到端午節又稱「浴蘭節」,當然此處所提的蘭是否為現今所理解的蘭花?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

以昆蟲為主體的端午節故事

        彩萬志 (1998) 認為端午節為夏季第一大節日,主要是由於慶祝嘗新與慶豐收。此時,在南方,春蠶已經結繭,早稻已收,經過辛苦的養蠶月。一方面謝蠶神,一方面稻收或麥收之後,確實需要修整倉庫、農舍。再者端午節又是盛夏的開端,所以,與夏天有關的昆蟲,印象是以蟬鳴為主。經查考之後發現更多昆蟲與端午節有關,一一介紹如下。

吃櫻桃桑椹全年不會誤食蒼蠅

        根據網路資料「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另據彩萬志教授的 「吃紅飯」,蒼蠅為人類的騷擾性害蟲,由來已久,但是當成有益昆蟲,可協助分解廚餘廢棄物,充為食物,供作飼料,擔任醫療,清理表面污穢等。近來在生物分解轉換(bio-conversion)的環境保護功能上,另採用比蒼蠅還要高效率,又不致成為騷擾性害蟲的水虻(Stratiomyidae,soldier fly)。台灣也有研究單位,開始以黑水虻來分解動物排泄物的例子。然而,蒼蠅分解效率與蛋白質的含量,應該是值得開發的昆蟲資源。

蒼蠅分解效率與蛋白質的含量,值得開發的昆蟲資源(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春蠶端月唯不惡 喜化蛹慶結繭絲豐收

        彩萬志(1998)「… 在南方,春蠶已經結繭 …經過異常辛苦的蠶月」,在春天忙完等待豐收的日子,收成之後,確實需要慶祝一下。因此,看來只有這個活動是屬於歡樂的。同時以悲觀的節慶想法,除非氣候異常,也許夏季早到,或者尚未收成遇到天災,遇到收成不好,那麼,這個端午節可能不是慶豐收,而是盤整檢討,為下一輪生產祈求上蒼的幫助。與桑蠶有關的節慶,原本就是彩萬志在《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一書所強調的,節慶文化所關心的農事活動中心。而這些都是植物保護,現代植物醫學關心的主題。

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衣著文化(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同為鱗翅目 螟蟲也來湊惡日

        如果五月五日指示惡月最甚的一日,五月二日是彩萬志(1998)第四十五個 故事<迎木龍>,也是與昆蟲相關,簡單附記如下:
        「廣東德慶高良諸村的村民們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二要“刻木為龍,鱗爪華 具。....唱龍船歌,賽龍母神,謂可驅螟。”」作者按,廣東稻作主要害蟲應以螟蟲 為甚,故設節慶而祈之。

關鍵字:

昆蟲、衛生昆蟲、環境教育、端午節

延伸閱讀:
  1. 彩萬志(1998)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端午節談昆蟲(二)-賽龍舟話蟬鳴---------------------------

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前言

        以昆蟲學而言,端午節與昆蟲相關者,節錄彩萬志(1998)在《中國昆蟲節日文化》書中部份內容,加以討論分析。藉此,介紹幾種端午節相關的昆蟲,也算是給端午節到處蟲鳴蚊擾矛盾季節增添氣氛,並分享昆蟲與人文的關聯樂趣。

坐觀龍舟賽,心繫昆蟲化育

        首先是,龍舟競賽的目的竟然是招親。社會正義及萬物皆平等的觀念,自古皆然,勸人無差別心,對待生命都要珍惜善待。以蟬化為俊男,比美西方的青蛙王子的故事。從生物學的知識來看,可能傳達一個生物發育的過程,外形變化改變形態的變態(metamorphosis)。就氣候變遷而言,五月是季節轉換的「惡月」,則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相關。在昆蟲的知識傳達上,一隻醜陋的蟬若蟲羽化成為身著羽衣的成蟲,輕盈又能吟唱的美麗的蟬,為什麼鳴唱?青蛙變王子我不太清楚,同樣是變態,蟬是同翅目昆蟲,產卵在枝條,孵化落地入土長成熟齡若蟲,爬出地面,伸出羽翼,停在枝頭,鳴唱求偶。

蟬羽化過程(圖片來源:楊正澤攝) 
龍舟競渡與鳴蟬相關

        據傣族傳說,從前勐巴拉納西有個叫召龍納西的國王娶了7個王后,每個王后都只生一個女兒,這7個姑娘年齡相仿。七公主卻不同意這門婚事,只婉轉地請求父親把她的婚事交給「天意」來安排。「請父王為女兒舉行七天七夜的大擺(註1),假如女兒手上的花環自動飛出套住誰的脖子,女兒就嫁給誰,哪怕那人是瞎子、啞巴,女兒都心甘情願。」

        幾天後,趕擺大會便在王宮前寬闊的草坪上舉行了。七公主手持花環,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沸騰的人海,想從中找出自己的「那顆星星」。第7天下午來了一位「岩洪窩」(傣語,意為樣子像蟬的人)。

        「岩洪窩的來歷確實有點神秘,據說當地一個叫依嫩的寡婦夢見一顆星星落進了她的小草棚。第2天她上山採野菜時,見一隻蟬的老熟若蟲爬在野菜葉面,她就決定把這一小動物帶回草棚。當天夜裡當依嫩醒來時,蟬的若蟲已經變成了一個小男孩。」

        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岩洪窩脫去蟬殼變成了一個英俊少年,拿起笛子悄悄來到七公主的傣族樓下,他那悠揚的笛聲喚醒了酣睡中的公主。龍王氣壞了,只見岩洪窩輕輕地一甩尾巴,就把國王、宰相及6位王子連人帶船捲進了洶湧澎湃的瀾滄江。此時,岩洪窩也完全蛻去了蟬殼,變成了一位英俊的青年。

        蟬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高潔與靈通的象徵。五月初,雲南已有蟬鳴聲聲,人們很容易把蟬的高歌與龍舟賽的呼喊聲聯繫在一起。五月五傣族的龍船賽,也與蟬面人岩洪窩有關,因為蟬面人脫皮蛻變為美男子,正是一年蟬鳴開始之際。臺灣的蟬鳴時間起點無可考,也許更早,利用日常攝影與收集的記錄,應該是四月底五月初,看來符合此情節。

(註1)大擺相當於漢族的廟會,也就是龍舟競賽。

關鍵字:

蟬、變態、端午節

延伸閱讀:
  1. 彩萬志(1998)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2. 端午節 http://www.park.org/Taiwan/Culture/Arts/Cyears/b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