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端午節談昆蟲(一)-昆蟲與人文的價值------------------------

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寫在前面

        兩年前端午節,作者在過節當日寫下一篇「昆蟲學家過端午節」,當時只為了增加端午節的話題。眼見2015年的端午節(6月20日)又到了,一個民俗節日,有許多生物多樣性的議題值得探討,其中的人文價值也尚待啟發。端午節除了古老常民的過節及傳說的「惡日」要度過,因時令進入夏天,先民會飲雄黃酒及插菖蒲避邪;現代則是「夏令衛生」宣導。因此,在節日之際,以衛生昆蟲與人類生活專題,邀請林鶯熹博士撰寫「端午節談昆蟲(四)-蚊子與登革熱」,詹美鈴博士撰寫「端午節談昆蟲(五)-英國倫敦床蝨驚魂記」,施昌良博士生撰寫「端午節談昆蟲(六)-來無影去有蹤的怪客小黑蚊」,另將人類生活有關的昆蟲也一併專題報導。希望更多人投入「昆蟲多樣性與人文價值」領域,一起來拓荒。

一個民俗節日,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啟發

        過一個節日,記錄了相關故事的人、地、事、物與在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以節慶來記憶時間「不違農時」,宣告適時的生活措施,這些是祖先的經驗轉為智慧,代代傳承,是家族命脈的永續作法,也是在現代環境教育中形成了生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重要連結。人類為了生存,開發環境,因為環境的啟示,傳承節慶來教民敬天,各地人文及生活模式各異,但是節慶與慶典儀式內容傳說相仿。這一點除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類共性之外,教化傳承的力量,至今不墜,只是近來追求新奇拋棄古老民俗,殊不知傳統智慧漸漸式微。

由中國昆蟲節日文化談生物多樣性的人文價值

        彩萬志(1998)「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一書,在書扉頁中提到「此書以細膩的筆法向讀者展示了全中國各地和臺灣與昆蟲相關的100個節日」,這100可能是個虛數,也許真正不只這個數,而且臺灣的著墨比較少。彩萬志教授深入的調查、描述、分析及統計的科學方法寫成此書,對於生物學家及昆蟲學家而言,這也許只是一本小冊子,但是,對於近來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及人類感受環境的反撲而省悟的時候,回頭去尋找各民族賴以維生的文化之根和民族資源。

        原來人類老祖宗的民族智慧,是來自自然的觀察歸納與應用。在現代科學昌明時,面對全球變遷氣候暖化,到如今已經無法用過往模式預測的「亂化」。全球化的文化入侵到找尋本土排除外來的生物,人類這一次面對的壓力,終於回頭去找、去思考老祖先的智慧。因此,讀此書「可以領略大自然的優點,瞭解昆蟲與人類物質生活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這些自然的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我們「人」的文化所形成之共同根源。

        「中國昆蟲節日概覽表」更是此書的重要櫥窗,透過將近6頁的列表,列出時間、節目名稱、節日類別、涉及昆蟲地區及民族等,已可完全道出此書的研究架構。此書以比較方法撰寫,任何人均能容易理解,一翻不能釋手。作者除了閱讀之外,加以整理分析,意圖找出規律性與道理。發現大部分節慶相關的昆蟲涉及的層面雖廣,但不外乎危害農作物的害蟲或危害人類健康的媒介昆蟲。

中國節慶相關的昆蟲涉及層面雖廣,但不外乎危害農作物的害蟲或危害人類健康的媒介昆蟲(資料來源:楊正澤攝)

        從書中「昆蟲節日時間分布」圖,顯示1月至3月與昆蟲相關的節日偏高,可能因農閒及萬物回春或萬物繁榮。而6月及7月亦偏高,可能因為天氣變化,進入夏日之際,所以一方面利用節慶集體活動除蟲或提醒大家注意生活細節。書中相關的「節日昆蟲」種類的特性及人類舉行節慶的出發點,歸類為:(1)眾生平等愛昆蟲;(2)喜好昆蟲;(3)厭惡昆蟲,三者配合來看,是否6月及7月的昆蟲大都是危害農作莊稼或引起疾病,因此,這時段的昆蟲節慶是基於厭惡昆蟲而舉行。1月至3月則是因天寒料峭,生物蟄伏過冬,懷念生物和生命活力的展現,應該是喜好昆蟲的成分較高,其他是因萬物平等,配合神明及民族信仰而生的節慶概念。因喜好而創設節日,可能只有雲南的蝴蝶節日吧!

關鍵字:

昆蟲、人文價值、生物多樣性、端午節

延伸閱讀:

彩萬志(1998)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